之前跟大家讲了原胶南大村镇丁氏家族丁惟宁的事情,他是《金瓶梅》的作者,他的儿子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他的儿子叫丁耀亢,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续金瓶梅》笔触看似指向缠绵的儿女之情,实则用犀利的笔锋揭露统治者的黑暗,一度被清政府列为禁书。
提起这位原胶南大村镇丁氏家族的八世祖,文学界尊称他为“文章前辈”。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天才曾经三次落榜,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以复杂的心情写出惊天著作《续金瓶梅》,这本书给他带来了荣耀,灾难也随之而来。
天才学子却三次落榜
有关丁耀亢的材料还是比较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从五莲县的一个村子找到了他的族谱,这个族谱是他的一个后裔保留下来的。孙玉明说,丁耀亢的族谱里写得很清楚,他们家世为荆祖。“荆”是哪儿?就是现在的湖北。他的祖上是谁呢?明代朱元璋的时候有个将军叫铁枪丁兴,那是他的祖先。这一支分下来迁到了海州,海州就是现在的连云港一带,从日照沿海扩展开来,然后有一支到了诸城(今黄岛区大村镇丁家大村),第一个叫丁推,丁耀亢的父亲是七世,丁耀亢是八世。
丁惟宁共有六个儿子,丁耀亢是老五,是他跟最小的妻子田氏所生,那时丁惟宁正在九仙山(今五莲县九仙山前丁家楼子村)隐居,丁耀亢的出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青岛市黄岛区丁耀亢暨龙马文化学会副会长丁绍华研究丁耀亢多年,他告诉城市信报记者:“受父亲影响,丁耀亢从小便读书写字,传说他九个月就能认字,两岁就能吟诵诗词。”
只是在丁耀亢11岁那年,父亲去世了,留下年仅27岁的母亲、6岁的弟弟,还有他。丁惟宁此前是朝廷重臣,但他一生清廉并没给家里留下什么财产,田氏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独自抚养两个儿子。16岁,丁耀亢结婚,18岁生了儿子丁玉章,同时还考中了秀才。
对于丁氏家族的后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会让大家感到太意外,丁耀亢只是顺着父亲的脚步一步步走入仕途而已,甚至还会比父亲走得更远。但偏偏这位八世祖有自己的个性,“他不喜欢一直待在家里背诵无聊的科举书目,更喜欢带着自己爱读的书到处游学。”就这样,21岁的丁耀亢背上行囊往江南出发了,他不仅游览了名山秀水,路上还认识了很多江南名士,参拜了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并深受董其昌器重。
如果不是肩负着家族使命,或许丁耀亢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家,但他得回来参加科举。此时命运跟他开起了玩笑,23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落榜,26岁第二次参加又落榜,从小是尖子生的丁耀亢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这种打击,两次落榜后便一个人跑到山中隐居。盖几间小房子,栽种几棵银杏树,又在小溪边架起小阁楼,里面藏书千余卷,每天不是浇水种菜就是饮茶作诗,这样悠闲自得的日子让他暂时忘却尘世的纷扰,对名利的追求也越来越淡。
直到32岁那年,母亲又逼他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弟弟考中举人,他仍一无所获。
看丁耀亢的故事,很多人会有一个疑惑,出身书香门第又颇有天赋,靠自己的文采结识到很多友人,却为何连续三次落榜呢?民间说是因为他的文笔实在太好了,皇帝不敢用。而丁绍华经过分析,给出了两个原因:“他本身就对八股文很厌倦,觉得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让人尽情发挥。另外,他这些年写的东西笔锋实在尖刻辛辣,即便写得再好,主考官也不可能让他通过的。”看来,天才三次落榜并非没有实力,而是另有原因罢了。
隐居山中写《天史》
三次落榜打击非常大,丁耀亢就隐居诸城相家沟村后的山上了,给自己的书斋取名“煮石草堂”。对于这个名字,孙玉明讲了个有意思的传说:“这个‘石’指他的好朋友邱石常,两个人谈论诗文不合时会动起手来。邱石常回家盖了个房子,叫‘烹鹤亭’,因为丁耀亢号‘野鹤’。于是,丁耀亢就建了个‘煮石草堂’,要把邱石常的‘石’给煮来吃了。”这个传说听来可笑,查一下史料就可以知道,“煮石草堂”这个词取自唐人的诗“归来煮白石”,表示自己要隐居了,不去当官的意思。
丁耀亢天天待在书斋读先父留下的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翻阅《二十一史》后平静的内心竟起了波澜,有了著书立说的念头。说干就干,他白天写作,累了就在山上四处走走。只用了两年时间便写出《天史》十卷。青岛大学教授郭泮溪曾说:“《天史》一书深受屈原《天问》的影响,作者通过罗列历代吉凶祥灾之事,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写完后,他将《天史》献给明末工部尚书钟羽正。钟羽正当时已经80高龄,阅后非常赞赏,认为丁野鹤是少有的奇才,亲自校正书稿,并撰序。同时,他将书稿寄给董其昌,董其昌也予以选评校正。
山上,丁耀亢与山水为伴,与名士畅谈。看似已放下人间愁苦,实则不是。丁绍华说:“那时登州孔有德叛乱,围莱州不下,社会动荡不安,丁耀亢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1638年,丁耀亢跟几位兄长来到原胶南丁家大村天台山琅琊丁氏始祖丁推墓前祭奠。当时青州太守洪公还亲临大村,并举行了盛大的立碑祭祖仪式。丁耀亢将其碑文收录在《琅琊丁氏家乘》中,以永世纪念。
冒险回到原胶南大村
清兵入关后,山东大片土地遭到掳掠,百万饥民流离失所。
有一天,突然传来消息,清兵很快就要打到诸城了,百姓忙着逃亡。此前丁耀亢已经找好了一个地方,他一边交代母亲和弟弟出发,自己则冒险回到原胶南丁家大村,想带着族人一起逃走。没想到,丁家后人个个都是有骨气之人,他们说,只要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守住自己的家园。丁耀亢在这里住了几天,天天做思想工作也无济于事。这边不顺利,母亲和弟弟那边也出事了,原来弟弟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妻子产下一名男孩后撒手人寰。丁耀亢的母亲担心孩子还没满月经不起折腾,也一直不敢动身。
就在这焦急的等待中,清兵来了。丁耀亢的胞弟丁耀心、侄儿丁大谷在守城保卫战中英勇献身,二哥丁耀昴惨遭杀害,大哥丁耀斗、侄儿丁豸佳也都被致残。这天夜里,悲恸欲绝的丁耀亢带着幸存下来的家人开始避难生活。“他们之前准备了出逃的衣物,但因车夫没藏好被发现,马骡衣物都被抢走了。到处都是清兵,他们只好趴在冰雪泥沼中躲避,好不容易到了海边,提前赁好的船却一直不来。后来,丁耀亢花五十两银子买通了一艘运大豆的商船,才逃了出去。”丁绍华说。
该躲到哪里去呢?一夜航行将他们带到了一个小岛上。后来经考证,这个岛其实不小,它就是海州境内方圆三百余里的云台山。在这里,丁耀亢遇到一位叫胡象寰的老儒。
丁耀亢已经三天没好好吃顿饭了,衣服早已破烂不堪,胡象寰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听了丁耀亢的遭遇后还是伸出了援手。“那个时候,很多难民都逃到了岛上,粮食也很紧缺,一直接受别人的帮助跟本不现实。无奈之下,丁耀亢只能冒险出去找粮食。真是祸不单行啊,回来的时候遇到风暴,船翻了粮食也没了,丁耀亢也差点儿丧命。”在云台上上避难100多天后,听说清兵已经退去了,丁耀亢带着家人回到家里,出现在他眼前的不再是那个温暖的小城,而是个处处充满悲伤的地方,就像丁耀亢自己所说:“时县无官,市无人,野无农,村巷无驴马牛羊,城中仕宦市民屠毁尽矣。”
灾难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已经失去了众多亲人,但在一个深夜,为了躲避突然而来的清兵,他们再次出逃,在这次出逃中,丁耀亢的小女儿礼姑命丧黄泉。
他走上抗清的路
清朝定鼎中原,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一代儒生能怎么办?丁耀亢站了出来,跟随着一位叫王遵坦的故友冲向前线。王遵坦的父亲王潆曾任明朝内阁大学士,家世显赫,有着报效国家的抱负。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相遇,丁耀亢给了他一个建议:“现在一些土著巨族,各有看家护院的武装家丁,你何不打着明朝旗号,委任这些首领以重任,授给军衔,这样你就能得到大量兵员。”这个建议得到王遵坦的认可,他和丁耀亢一起四处游说,很快便召集到五千余人。这支部队起初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平定了很多乱军,照这样发展下去应该乘胜追击,争取更大的胜利才对。此时的王遵坦却心慌了,竟然怕损兵折将选择了撤退。
儒生的优柔寡断在这时成了绊脚石,王遵坦带着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走了,丁耀亢则选择了离开,既然不能在沙场上一展宏图,还是回家照顾老母最要紧啊。47岁那年,侥幸存在了几年的南明小王朝投降了,丁耀亢的老友王遵坦投靠了多铎,劝他一起去谋个官职。国仇家恨积在一起,丁耀亢誓死都不会向清朝投降,同时也怕王遵坦会有意刁难。于是,在一个西风刮起的夜晚,他带着家人跑了。
再次回到老家的丁耀亢会怎么样呢?等待他的将是更痛苦的折磨。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